資料From 嬰兒與母親雜誌
為解釋讓準媽咪困擾不已的問題成因,茂盛醫院婦女泌尿科主任謝卿宏先從器官結構面說起,「子宮位置就在膀胱後上方,子宮最下方的子宮頸與膀胱頂部相連,一旦骨盆腔鬆弛、子宮掉下來就會壓迫膀胱,會造成頻尿。」
女性賀爾蒙增 骨盆底肌肉變軟助產
正常情況下,膀胱儲尿量要達400毫升人體才會有比較強的尿意感,平均約2到3小時排尿1次。媽咪在懷孕14週前,因子宮體積漸增卻未升入腹腔,佔據骨盆腔大部分空間,就會壓迫膀胱,刺激膀胱引起頻尿,14週後子宮往上推移至腹腔,頻尿警報可暫獲緩解。
然而孕期越接近後期,隨著胎頭降至骨盆腔,會使膀胱受壓迫導致容積減少,儲尿量明顯減少,這也是為何多數孕媽咪平均1到2小時就要跑一次廁所的原因,尤其晚上平躺睡覺時,常因下肢水腫,加上子宮對下腔靜脈的壓力減輕、增加腎血流量,夜間頻尿會更加明顯。
此外,孕媽咪的身體也會分泌弛緩素(relaxin),這是種由黃體製造的女性荷爾蒙,可使媽咪的韌帶、關節、肌肉、結締組織變鬆弛柔軟,用以因應子宮逐漸變大所需的彈性與延展性,也有利分娩,但部分媽咪會因此出現背痛、恥骨疼痛。
有關孕媽咪的子宮大小變化,謝卿宏主任形容:「懷孕前的子宮就像一顆芭樂,準備臨盆則如一顆大西瓜,生產後因人而異,最快2個月、最慢3個月,子宮又恢復芭樂尺寸。」產後媽咪因弛緩素消失、身體組織逐漸復原,約有8成頻尿與尿失禁症狀可自然好轉。
子宮脫垂元凶 生產擠壓+種族差異
部分孕媽咪因先天骨盆肌肉較薄弱,加上生產時用力不當,一不小心就會加劇骨盆鬆弛問題,使支持陰道的組織韌帶喪失原有功能,嚴重時恐導致子宮脫垂。有一說指自然產媽咪,當寶寶胎頭經過陰道時,強烈擠壓力道會使骨盆壁與支撐子宮、膀胱的韌帶遭受破壞,嚴重時還可能傷及神經。
對此,謝卿宏主任曾和台灣省家計所(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)合作做過流行病學研究,發現尿失禁、子宮脫垂與生產方式(剖腹產或自然產)、生產次數並無統計學上有意義的關係,產後修復反而才是關鍵。
他進一步解釋,腹壓與重力息息相關,包括呼吸與走動都會使腹壓上升,並把骨盆底往下推,早年農業社會婦女產後立刻下田、搬重物,都會使骨盆底鬆弛狀況恢復不易,「坐月子很重要,就算要抱小孩,也建議坐著抱。」
此外,子宮脫垂也和體型與種族差異息息相關。謝卿宏主任指出,體型較胖的人,在懷孕過程中會因腹壓增加力量較強,組織拉扯力量較大,也較容易造成骨盆底受損;黑人與東方人因其組織膠原蛋白較堅固,西方白人在懷孕過程中,組織容易因受傷、斷裂失去支撐力,使支持陰道的組織韌帶喪失原有功能。
臨床上,子宮脫垂者下體會有下墜感,伴隨頻尿、尿失禁、排尿困難現象,謝卿宏主任表示,患者的骨盆底筋膜若有受傷、挫傷或拉扯,有時連走路肚子都會悶悶的痛,性行為時也會感到疼痛,因重力關係下午時不舒服情況會更明顯,若有直腸膨出,排便時會有大便卡住、便祕或上不乾淨等問題。
勤做凱格爾運動
謝卿宏主任提醒:「骨盆底的結構跟房子一樣,當天花板有塌陷、開始漏水時,就必須評估是否需要重建。」儘管有8成媽咪的頻尿、尿失禁狀況會在產後3個月逐漸自然恢復,但若超過半年未獲改善,甚至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,需及早到泌尿婦科就診,由醫師評估是否需積極治療,治療方式包括藥物、醫療輔具與手術等。
值得留意的是,媽咪未來若還有懷孕計劃,謝卿宏主任建議先採保守療法,維持骨盆腔與腹腔內的原始狀態,否則再次懷孕身體組織還是有可能遭破壞,重建手術等於白做,而且也會有沾黏風險。女性若想強化骨盆底肌肉,在產前、產後都可勤做凱格爾運動,也就是俗稱的縮肛,此運動經美國研究證實,有助於治療尿失禁與預防產後子宮脫垂。
愛美是女人的天性,部分媽咪產後追求急速瘦身、恢復動人曲線,不惜長時間使用束腹帶;對此,謝卿宏主任直言:「束腹帶綁得太緊,會使腹部壓力上升無法向外擴散緩衝壓力,呼吸、走路、用力時上升的腹壓反而都往骨盆底部推。」「媽咪們要打破產後馬上用緊身束腹帶就不會有肚子的迷思!要瘦還是要靠運動。」剖腹產媽咪若使用壓迫止血法,則建議不要綁超過1天。